PGS 的安全性
吴劭颖 副院长 / 基因体医学中心
做胚胎切片安不安全? 会不会伤到胚胎?
一个检查项目除了准确度之外,另一必备要素就是安全性。毕竟PGS仍属侵入性的疗程,所以仍有许多人会担心切片过程对胚胎着床及后续发育会有所影响。从1990年全球首例由胚胎切片检测遗传疾病后所诞生的试管婴儿1,如今胚胎切片的技术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近年也有数篇设计优良的研究探讨植入外观型态正常的胚胎(外观组) 和植入由PGS选出染色体套数正常的胚胎(PGS组) 的各项成果(着床率、怀孕率、流产率、智能发育等) 比较。
胚胎着床率 & 流产率
着床率的定义为有心跳的胚胎数目除以植入的胚胎总数,而流产率的定义为流产胚胎的数目除以有心跳的胚胎总数。和外观组相比,所有的相关研究结论几乎都一致发现PGS组的胚胎有较高的著床率2,3,4,5,6,而且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在流产率方面,大部分研究结果发现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2,7,8,9,另外少数结果则显示PGS 组有较低的流产率10, 11,这些发现意味着PGS这个技术本身似乎不会对胚胎有过度的伤害。若是以实验室的角度来看,大部切片后的胚胎一段时间后都会自我修复。在一个切片样本数大于1000颗胚胎的大型研究中甚至发现所有的胚胎在切片后都 100% 存活并修复12。最后,利用胚胎 Time-lapse(缩时摄影)影像系统的技术更可以直接观察切片后胚胎修复的过程及所需时间。根据最近的动物研究结果发现,82%的胚胎在切片后20分钟内即会完成回复过程,而最慢在则是在80分钟后会全部完成13。
胚胎切片后儿童后续发育追踪
针对儿童发展的研究相当不容易进行,除了募集对象困难及需长期间追踪观察之外,也要家长愿意配合以及接受自己小孩可能“不正常”的结果,所以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而且研究对象数目也较少。根据目前大部分的相关文献指出,经由胚胎切片后所生下的儿童在神经学、认知(IQ)和行为等发育和不同对照组(自然受孕/ 未切片试管婴儿) 相比并无明显的差异14,15,16,17,目前最长追踪时间已达到四岁。若把双胞胎族群个别独立出来分析的话则有一篇研究发现切片组的双胞胎在部分神经学发育和对照组相比有较差的表现,而此差异在单胞胎组并未出现18,然而其他两篇有报告双胞胎组的研究则未发现此差异17,19。这些研究结论告诉我们胚胎切片本身对儿童后续发展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单胞胎族群中,这也呼应着发展PGS 的目的“植入胚胎数目不用多,胚胎品质比数量重要” 。不过每一篇的研究最后都有强调,目前仍需要有更多大型的研究来追踪以了解胚胎切片对儿童发育是否有更长期的影响。
- Handyside AH et al. Nature 1990;344: 768–770.
- Forman EJ et al. Fertil Steril 2013;100: 100–107. e101.
- Scott RT Jr et al. Fertil Steril 2013;100: 697–703
- Schoolcraft WB et al. Fertil Steril 2010;94: 1700–1706.
- Fishel SC et al. J Fertiliz In vitro: 2011;1–8
- Keltz MD et al. J Assist Reprod Genet 2013;30: 1333–1339.
- Yang Z et al. Mol Cytogenet 2012;5: 1–8.
- Forman EJ et al. Fertil Steril 2013;100: 718–724
- Harton GL et al. Fertil Steril 2013;100: 1695–1703.
- Sher G et al. Fertil Steril 2009;92: 1886–1894.
- Forman E et al. Hum Reprod 2012;27:1217–1222.
- McArthur SJ et al. Fertil Steril 2005;84: 1628-36.
- Barritt J et al. Fertil Steril 2013;99: S19-20
- Nekkebroeck J et al. Hum Reprod 2008;23:1560–1566.
- Nekkebroeck J et al. Hum Reprod 2008;23:1849–1857.
- Middelburg KJ et al. Fertil Steril 2011;96:165–9.
- Banerjee I et al. Reprod Biomed Online 2008;16:376–381.
- Schendelaar P et al. Hum Reprod 2013; 28: 1508–1518
- Nekkebroeck J et al. Hum Reprod 2012;27:2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