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HEA 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养卵保健食品,在卵巢功能不足的不孕症患尤其有被普遍使用...
长期服用 DHEA 对于血清黄体素数值之影响
爱群 基因体医学中心 吴劭颖 副院长
在试管婴儿疗程中如果在取卵前有发现血清黄体素提早升高的情形 (1.0~1.5 ng/mL),大部分的医师们都会认为子宫内膜已经提早成熟,如此再进行鲜胚植入会造成胚胎和子宫内膜间的不同步 (embryo-endometrium asynchrony) 而使怀孕率会有显著的下降。 所以如果在临床上遇到黄体素提早上升的情形,往往就会取消鲜胚植入而改于后续周期进行冻胚植入。根据现有的研究指出,在解冻周期植入从发生黄体素提早上升周期所得的胚胎仍有相当不错的怀孕率,这意味着黄体素提早上升对于卵子的质量影响不大,最主要还是对于子宫内膜接受度(endometrial receptivity) 的影响。造成黄体素提早上升的机转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为促排卵药物刺激多颗卵子生长,每颗发育中的卵子都会分泌一定量的黄体素。所以使用促排卵的药物时间越久,发生黄体素提早上升的机率就会越高。
DHEA 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养卵保健食品,在卵巢功能不足 (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 DOR) 的不孕症患尤其有被普遍使用。根据统计,在美国就有将近 1/4的不孕症医疗院所会给DOR的患者在不孕症疗程中搭配使用 DHEA。不过最近国外有研究指出,在长期服用 DHEA 的不孕症患者中检查血清黄体素浓度时会出现偏高的情形。 根据前段的论述,一旦出现黄体素提早上升情形就几乎不会进行鲜胚植入。然而,服用 DHEA 后检验出来的黄体素增加是否是“真实”的黄体素上升吗?还是有可能为因为服用 DHEA 所造成的检测干扰?对于临床疗程决策会有甚么影响?以上问题都是医师须要去思考的。
去年在知名国际生殖期刊 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中就有学者研究发现服用DHEA 后衍生的代谢物 DHEA-S 可能会干扰血清黄体素的检测值。首先他们抽了正在进行试管疗程且没有在服用DHEA的不孕症患者的血液样本,然后用三种市占率极高的荷尔蒙检测平台进行分析,目的就是要先确定所有血液中黄体素的基础浓度。下一步他们准备了完全不含任何黄体素的纯DHEA-S样本,加入相同的血液样本中再重复检测。结果发现所加入 DHEA-S 的浓度越高,三个平台所检验出来的黄体素的浓度也呈现等比例的上升。这意味着如果不孕症患者有在服用DHEA的话,其血清代谢物 DHEA-S会被误认为黄体素而影响患者血液中真正实际的黄体素浓度检测。
以上发现会对许多正在服用 DHEA 养卵的不孕症病人的疗程造成影响,尤其是在决定内膜是否适合鲜胚植入。基本上医师在疗程中如果发现黄体素提早上升的情形都会建议患者改为冻胚植入。如此病人对于试管疗程的结果又还要再等至少一至两个月。笔者最近遇到一个特别的case,该名患者因为卵巢功能不足 (AMH <0.2) 故有长期服用 DHEA,在爱群有取过两次卵,两次状况都不错但是都有出现取卵前黄体素提早上升的情形。后来在准备进行人工内膜解冻植入疗程中竟然也是出现黄体素过高的情形! 在人工膜解冻植入疗程中因为很少会用到促排卵的药物,所以根据上述理论发生黄体素提早升高机率应该是微乎极微的。后来笔者就建议病人马上停止服用 DHEA同时检测 DHEA-S 的数值,结果果然也是升高的。三天后我们再帮病人检测一次血清中黄体素和 DHEA-S 的数值,两者的数值都有显著的下降,尤其黄体素已经降到 < 1.0 ng/mL。在这三天中我们仍请该患者不要停用其他准备内膜的药物,之后也有顺利进行植入,目前该患者已经怀孕 8个月。
由以上的个案我们可以得知,长期服用DHEA 的确是有可能造成临床上血清黄体素的假性上升,如此医师们会无法判断病人的子宫内膜是否是真正发生提早黄体化而影响植入时间点的决定。虽然 DHEA 的使用目前已经相当普遍,不过一些相关细节,例如在进行卵巢刺激时或是在植入前后是否仍有必要持续服用,目前也都没有很完整的研究来左证。所以如果有在服用DHEA的准妈妈们在疗程中常常会出先现黄体素提早上升的情形,不妨先停用DHEA 几天看看。或许您的检测出来的黄体素过高是源自DHEA代谢物的影响,停药后即会恢复正常且不会影响植入结果。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不过对于许多和时间在赛跑的准妈妈们,能越早植入是越有利的。
参考数据:
“Dehydroepiandrosterone (DHEA) supplementation results in supraphysiologic DHEA-S serum levels and progesterone assay interference that may impact clinical management in IVF.” J Assist Reprod Genet (2016) 33:387–391.